貴州省30年減貧594萬人
中國扶貧看貴州,貴州扶貧看畢節。
30年前,面對“經濟貧困、生態惡化、人口膨脹”的惡性循環,中國在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建立了以“開發扶貧、生態建設”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。
30年來,采取一切有利于消除貧困落后的措施,畢節試驗區從人與自然的“對抗”,逐步走向“共贏”,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94萬人,森林覆蓋率提高近38個百分點。
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,30年來,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在社會各方面大力支持下,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、頑強拼搏,推動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巨大變化,成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。
山窮水盡怎么活?
1985年,18歲的農民張安福和父親為了全家人的生計,在赤水河邊開荒種玉米。山坡上辛苦犁出一層新土,大雨一來就沖進了滾滾的赤水河,3畝地,沖走了1畝多。好不容易保住一點土,伏旱50多天,種出的玉米不灌漿,還不夠吃半年。
“坡下流淌赤水河,半坡人家沒水喝,久晴人畜都口渴,多雨薄土滑下坡。”30多年后,張安福還記得那時的順口溜。他帶著記者來到一處土壤已板結的山溝說:“當年村民在這里開荒,一層一層挖,一層一層沖,到最后挖不動了,就剩這‘和尚坡’。”
張安福所在的村子位于畢節市七星關區清水鋪鎮,當年叫“南關村”。全村人均純收入不到200元,溫飽沒解決,水土流失卻越來越嚴重,當年村民無奈自嘲:“南關南關,年年過難關。”
在張安福上山開荒這一年,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的貧困狀況令人震驚。今年96歲的海雀村村民安美珍回憶道,那時候多戶農家斷炊,自己家里4口人只有3個碗,一年要缺鹽3個月,終年不見食油。
這就是當年的畢節。經濟實力弱,人均GDP僅288元;人口增長快,“多子多福”是很多人長遠生計的唯一出路,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19.91‰;人民生活苦,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,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184元;生態環境差,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52.6%,每年外泄泥沙6900多萬噸。
山窮水盡怎么活?畢節陷入了“越窮越生、越生越墾、越墾越荒、越荒越窮”惡性循環。這里又是長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態屏障,貧困“綜合癥”還威脅著更廣的范圍。
以海雀村為代表的畢節極貧現象,很快得到了中央高層的重視。
1988年6月,國務院同意建立畢節開發扶貧、生態建設試驗區。這一年,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第10個年頭。
把貧困地區的貧困、生態、人口問題統籌考慮,制定完整的治理方案并在大范圍實施,在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,沒有先例可以參考。
一場前無古人、目光長遠的反貧困試驗在烏蒙山深處開啟。
打造脫貧攻堅“百科全書”
盛夏時節,走進昔日的“南關村”,滿眼都是拳頭大的橙子。赤水河沿岸幾十公里的山坡上,大片大片的果林長勢喜人。
“每年11月、12月、1月有臍橙和椪柑,2至5月有血橙,6至9月有夏橙,10月有蜜桔。”張安福說:“一年365天,隨便哪天你來,如果吃不到橙子,你來罵我。”
張安福的“豪氣”來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場“產業革命”。在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帶領下,當地村民摒棄傳統的玉米種植,開始在山坡上種下以柑橘為主的果樹。
從此一發不可收拾,經過近30年的發展,當地經果林面積達到了7500余畝,年產柑橘、李子、桃子、梨子等水果2000余萬斤。滿山的果樹,富了村民的口袋,2017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0600元。不僅如此,以前水土流失的現象,早已“銷聲匿跡”。
“南關村”不再“過難關”。因為橙子,2004年這里改名為“橙滿園村”。
一切有利于脫貧的舉措,都在這里生根發芽、開花結果。產業扶貧、易地搬遷、生態扶貧、黨派幫扶、東西協作……當今扶貧的“關鍵詞”,從試驗區建立之初就開始實踐;精準識別“四看法”“新時代農民講習所”、企業“包縣扶貧”……一系列扶貧“妙招”在這里誕生。畢節試驗區成為活生生的扶貧“百科全書”。
脫貧內生動力不斷激發,扶貧外部合力持續匯聚。
走進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干堰村,民盟中央幫扶項目隨處可見。學校、衛生室、通村水泥路、食用菌基地、林下養雞場……民盟中央從資金、項目、人才等方面傾情幫扶,這個少數民族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。當地干部介紹說,以前小學無操場、圍墻、大門,即將被關停。2013年民盟中央幫助重建小學,200多名孩子不用步行1個多小時到別的村小讀書了。
畢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、市委統戰部部長黃光江說,畢節試驗區與各民主黨派中央、全國工商聯結下了不解情緣。在中央統戰部統籌協調下,統一戰線發揮自身優勢,創新幫扶機制,傾力為畢節發展想實招、鼓實勁、辦實事。
協調推動項目900多個,涉及資金1200多億元;
協調國家有關部委出臺28個差別化政策,促成鐵路、公路、電廠、機場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;
組織8356人次專家學者前往考察調研,培訓各類人才32.9萬人次;
新改擴建各類學校近200所,援建鄉鎮衛生院、村級衛生室140多個……
統一戰線對畢節試驗區的幫扶傾注感情之深、持續時間之長、幫扶范圍之廣、投入資源之多,開創了歷史先河。
探索貧困地區新發展理念
如今來到海雀村,一切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村里幾十個山頭郁郁蔥蔥,食用菌大棚、蘋果基地、蛋雞養殖場等產業成為脫貧持續動力。森林覆蓋率從1987年的5%上升到2017年的82.5%,人均收入從33元增長到8493元。
脫貧后的村民紛紛跨進“現代生活”,今年,村里有了第22輛私家車。當年“4個人只有3個碗”的安美珍一家早已告別茅草房,住進小青瓦、白粉墻、穿斗枋的黔西北特色民居。
安美珍的兒子馬正安告訴記者,老人每個月都有養老保險和老年補貼,每年還有退耕還林補貼和扶貧資金入股養雞場的分紅,政府扶持的能繁母牛去年產的小牛犢賣了5000多元,“現在只希望老母親身體健康,多享受難得的好生活。”
30年來,畢節試驗區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,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重大跨越,也正在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新路。
統一戰線通過30年的生動實踐,幫扶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發揮多黨合作優勢,積極參與、努力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的成功范例,凸顯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。“不是局部‘維修’,而是系統集成。團結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,形成以凝聚各方力量,長期共同支持一個貧困地區為形式的‘畢節經驗’。”黃光江說。
改革是脫貧攻堅的鮮明特征和必由之路,貧困地區更需要改革的決心和措施解決發展中的難題。畢節市改革辦專職副主任陸有斌說,畢節試驗區因改革而生、因改革而活、因改革而進。30年前,面對生態惡化、經濟落后、人口膨脹幾大障礙,常規手段已經很難破解這些難題,必須用改革來推進。
畢節試驗區的實踐證明,近30年來的每一次飛躍,都伴隨著改革的推進。越是貧窮落后的地方,越需要加快改革。畢節試驗區著力厘清理順生態建設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,寓生態建設于經濟發展,用經濟建設促生態保護,扭轉了“生態惡化、人民貧困”的被動局面。
相關閱讀
-
大連交通大學全國排名第幾?全國第四輪...
2022年,大連交通大學最新排名全國第224名(參考的是2021年的綜合排... -
蘇州科技大學怎么樣?蘇州科技大學填檔...
蘇州科技大學(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)... -
當前關注:人民幣匯率換算公式是什么?...
現如今,大家出國游已經變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許多人幾乎每年都... -
汽車進口關稅為什么這么高?汽車進口關...
汽車進口關稅說的就是我國的海關對于進口車征收的關稅,不過一直以... -
前沿資訊!網評對比亞迪企業文化褒貶不一...
比亞迪是汽車行業的一個新秀企業,近些年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,很多... -
哪家證券公司傭金低?證券公司傭金的比...
哪家證券公司傭金低?傭金較低的證券公司:五礦證券,華信證券,華... -
好用的化妝品品牌有哪些?30-40歲護膚品...
好用的化妝品用在臉上是對臉沒有多大的刺激的,推薦好用的化妝品品... -
環球視訊!建設銀行股票代碼是多少?建...
建設銀行的規模還是非常大的,在我國境內各個城市幾乎都有建設銀行... -
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是什么?小規模納稅人...
對于納稅人來說,如何減少自己的稅收是重點。但有一點特別重要,就... -
環球觀察:什么是退休工資雙軌?退休工...
如今,退休政策無疑是每個人都非常關心的話題,而其中的雙軌退休制... -
看點:什么是工業自動化產品?自動化技...
什么是工業自動化產品?工業自動化是為了控制各種過程而控制工業生... -
實時焦點:如何從銀行貸款?從銀行貸款...
說到貸款,大多數人都處于一種無知的狀態。他們應該如何貸款?用什... -
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怎么樣?2023年上海考...
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校很好。環境也好,老師同學也不錯。基本上,很... -
計算機二級證書的含金量高嗎?計算機二...
計算機二級考試科目選報,推薦二級office,即就是MS office及WPS of... -
什么時候參加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?計算...
2022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(NCRE)(二級)將舉辦四次考試,時間分別為3... -
A股牛市有哪些特征?2022年部分風電龍頭...
A股牛市的六大特征如下:1、市場上的資金大量流入,一些權重股出現... -
什么是上市和退市?部分增強現實上市龍...
退市選擇是企業自主行為,上市和退市都屬于資本市場常態,近期5家央... -
上海國債怎么買?儲能上市部分龍頭企業...
登錄股票交易軟件,點擊國債逆回購選項;再點擊滬市上的國債逆回購進... -
股票回購多久會漲?柔性電子上市公司龍...
不確定,股票回購之后股價可能會出現下跌的走勢,比如,主力出貨,... -
a股異常交易停牌規則是什么?2022年有機...
滬市新股上市首日漲跌幅達到規定的限制,停牌30分鐘,深市新股上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