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>公告 >

              源頭創新 + AI賦能,能否讓精準醫學實現廣泛應用?|訊息

              2023-06-09 00:18:30    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

            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2005年,美國《科學》雜志為紀念創刊125周年,曾拋出“引領當代科學潮流的125個大問題”,在前25個被認為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中,有16個與生命科學有關。


              【資料圖】

              與生命科學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醫學,是守護人類健康、維護社會穩定運轉的基石。精準醫學作為醫學科學的“新概念”,于2011年首次提出,近年來取得了飛速發展。

              近日,在“創·在上海”大中小企業融通科創論壇暨“無科創無未來”復旦管院科創走進嘉定活動現場,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鑫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指出,生命科學是創新與技術相結合的典范,而精準醫學體現了醫學科學的發展趨勢,也代表了臨床實踐的發展方向。

              那么,要如何激發源頭創新,如何推動精準醫學產業發展,AI時代我們又需要怎樣的精準醫學人才?

              精準醫學的創新運用

              精準醫學指的是針對疾病病因的復雜性,綜合考慮個體生物特征、環境、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,從而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預和治療策略的醫療模式。

              與傳統醫學相比,精準醫學能夠精準優化診療效果,避免醫療資源浪費;減少無效和過度醫療;明確罕見病病因并尋找治療方案。

              精準醫學主要包含精準診斷、精準治療和精準預防三個核心部分,其目標是提高臨床診療精準度。

              相關資料顯示,在精準診斷方面,2016年僅全球分子診斷市場總額就接近106億美元,CAGR(復合年均增長率)預計為14.3%。到2023年,全球測序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107億美元增長到244億美元,CAGR為18.0%。在精準治療方面,腫瘤免疫治療市場的規模將從2016年的619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193.9億美元,CAGR達到14.0%。

              另外,在生物大數據領域,至2022年,生物樣本庫市場總額將增長至26.9億美元,CAGR達7.8%。至2025年,生物大數據的市場總額將增長至530至690億美元,CAGR達到27%。

              “例如基因檢測、液體活檢、影像診斷、個體化藥物、靶向藥物、免疫治療等,包括AI技術需要的生物大數據,人工智能、臨床決策等。”林鑫華說,“這一系列創新都會帶來巨大的市場價值。”

              醫學研究離不開模型,對于臨床來說尤其需要利用模型進行藥物開發和疾病診治的開拓。類器官則是生物醫藥領域的革命性模型,是器官發育、精準醫學、再生醫學的重大技術發現。

              類器官可以取自人體組織的任何一部分,例如提取一根頭發、一片皮膚,再通過各種基因編輯做成與人體內器官類同的細胞組織。這種細胞組織具備了組織記憶、自我組裝、重現組織器官結構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  “不需要通過小鼠,直接從病人體內取樣。”林鑫華介紹,“現在通過這項技術,腸道等常見人體組織都可以做成類器官。因為可以從人體樣本里直接做,所以對精準醫學產生了非常強的影響力。”

              從預測到新藥開發

              抗癌是人類醫學史上的長久難題。

              如今,類器官技術可以應用于預測腫瘤藥物敏感性,包括預測化療藥和靶向藥物有效性;預測免疫治療藥物(如PD-1抗體藥)的有效性,未來還將和二代測序技術一起,共同幫助醫生擇藥,實現精準用藥。

              類器官技術還能助力新藥研發,用于藥物毒性和有效性測試。包括腎、肝、腸類器官用于藥物的毒性預測;攜帶特定突變的腫瘤類器官篩選靶向藥;免疫細胞治療療法、溶瘤病毒療法評價等。

              類器官再生醫學可以實現有功能、定植性更強的類器官進行移植,例如,成體干細胞來源的肝、腸、肺、胰島類器官移植等。

              此外,通過類器官智慧生物樣本庫,例如建設可凍存再復蘇的活生物樣本庫,能夠助力醫學研究、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。

              “精確的藥物試驗,對預防轉化至關重要。通過建立一系列的模型,做一系列有效的毒性測試,類器官也可以幫助對新藥的開發。”林鑫華說,“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類器官的再生醫學產生新的組織,在體內進行對疾病的診治。類器官也可以做活體樣本,我們中國做了大量的樣本,十幾年前做的很多都是一些組織凍起來,扔掉可惜,保留花錢,這時候就需要用活體的樣本。”

              目前,林鑫華團隊正在開展器官發育和穩態維持機制研究、病毒傳播風險及致病機制研究以及腫瘤發生發展機制和藥物開發。

              “腫瘤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異質性。它經常會變,今天發現好了,過兩天變化了就會產生抗藥性。”林鑫華介紹,“我們需要建立一系列模型,這些模型可以用類器官來做。例如人的肝臟細胞,通過基因編輯做出人的肝母細胞瘤類器官,通過這個模型建立一系列的藥物測試,可以檢查原來的藥對這些腫瘤的影響,以及用于開發新藥。”

              實際上,眼下,類器官是個熱門領域,但“跑得很快,仍需要進一步成熟和完善。”林鑫華指出,類器官領域仍有很多挑戰,其中也并存著機遇。

              一方面,類器官系統具有局限性。例如,體外培養的類器官成熟度和功能有限;另一方面,類器官形成效率、形態結構和功能方面存在異質性;另外,關鍵原材料來源有限并且成分不明確。此外,培養標準化方面,需要實現類器官制備工藝標準化、類器官培養材料標準化、類器官(腫瘤等)標志物標準化。在材料產業化方面,則需要開發更優的生物基質凝膠、探索新的合成類基質(水凝膠)、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原材料等。

              “特別是嚴格的質量控制,標準化的培養體系,還有工程的自動化操作程序,都會對轉化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。”林鑫華強調。

              如何讓AI真正造福社會?

              AI技術浪潮的興起為醫療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,同時也為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和變革。

              在林鑫華看來,目前比較可靠的AI技術應用在影像診斷方面,例如病理診斷直接用圖像處理的可信度很高。長期而言,AI技術將會對精準用藥和精準預防產生深遠影響。“特別是在藥品開發方面,例如蛋白質結構可以通過AI技術實現。”林鑫華表示,“AI技術現階段有些可靠性非常強,有些則要用經典方法與先進方法相結合。”

              醫學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更好服務于患者,隨著AI技術飛速發展,對AI技術的信任也成為新的議題。“對患者來說,怎樣讓他們感覺到AI技術是可靠的?第一,技術本身必須進一步提升。只有提升硬科技,才能精確判斷疾病。”林鑫華說。

              同時也需要對廣大民眾加強科普宣傳。很多新的技術,到一定年齡、一定時期要有一個學習和理解的過程。只有大家認識到AI技術的先進性、可靠性,再加上真正的可行性,才能長期為社會服務。

              如此,關注技術的同時,人才的作用也不容忽視。“AI人才首先對數據的處理算法要有很強的能力,同時對臨床、對生命科學要有深層次的理解。”林鑫華表示,“更重要的是要有這方面的學習能力。這樣才能圍繞醫學所需、患者所需、以自己所能真正為醫學、為精準醫學的臨床轉化落地開發服務。”

              林鑫華指出,我們需要為人才提供好的平臺,包括基礎平臺、實驗平臺,同時也需要形成優良的文化和生態。

              “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是多方面的,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搞生命科學的。只要社會所需,你所能;只要有好的人才庫、好的平臺、好的文化體系,就能真正讓AI在精準醫學、轉化醫學的發展推動上起到重要作用。”林鑫華強調。

              關鍵詞:

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      亚洲an天堂an在线观看|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 |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|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|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|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|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|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|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|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?V在线播放|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|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|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|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|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|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,亚洲国模精品一区|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|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|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|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|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|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|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|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|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|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|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|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| 亚洲男人天堂2020|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久久久| 亚洲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|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|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|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|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|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|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|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|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|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|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|